作者: 时间:2019-04-11
导语
《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将“培育提升农业品牌”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打造农业品牌,该从《规划》中读懂什么?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文简称《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规划》指出,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全文篇幅较长,现将目标任务、如何贯彻落实等要点整理如下:
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8。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
新型经营主体总量达到850万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40%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3: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产值年均增长9%。
到2022年,要基本建立质量兴农制度框架,初步实现“四高一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产品质量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数量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数量年均增长6%。
2.产业效益高。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提高到66%。
3.生产效率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达到5.5万元/人、4000元/亩、71%和0.56。
4.经营者素质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职业农民占比达到35%,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数量分别达到10万家、1万家。
5.国际竞争力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跨国涉农企业集团,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
到2035年,质量兴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一、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调整完善农业生产力布局。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
加快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替代计划,强化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使用管理。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切实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二、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
加快建立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健全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推进“一带一路”农业标准互认协同,加快与国外先进标准全面接轨。
建立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生产基地创建工程。
在“菜篮子”大县、畜牧大县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
三、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
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全国性、区域性和田头三级产地市场体系。
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建设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民宿等精品线路和农村创新创业园区。
四、培育提升农业品牌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打造国际知名农业品牌。
加快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业品牌监管,构建农业品牌保护体系。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改进监测方法,扩大监测范围,深化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执法监管能力。
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继续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开展质量导向型科技攻关。实施良种联合攻关。
大力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
实时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完善重要农业资源数据库和台账,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
七、建设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支持建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
支持农垦率先建立农产品质量等级评价标准体系和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平台。
完善质量兴农政策体系,加大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支持力度,强化用地等配套政策保障。
构建质量兴农评价体系,科学构建评价指标,强化指标数据采集,开展第三方评价。
建立质量兴农考核体系,加强规划实施考核监督,建立健全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对推进质量兴农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
健全质量兴农工作体系,建立部际协调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强质量兴农法治保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
编辑:刘旭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