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政策 / theory of policy
国务院扶贫办:将首次对脱贫摘帽县进行抽查

作者:    时间:2019-07-11

脱贫攻坚本是件好事,但在过程中却出现了偏离精准扶贫精神和原则的扶贫造假倾向,数字入贫、数字脱贫、虚假帮扶等屡见不鲜。扶贫造假既影响脱贫攻坚进程和质量,又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据悉,这是国务院扶贫办首次进行脱贫摘帽抽查工作。


首次对脱贫摘帽县进行抽查


从今年7月初开始,将对中西部22个省区市宣布脱贫摘帽的283个县按20%进行比例抽查,并采用第三方评估方式进行。


共抽查60个县。抽查内容聚焦三个方面,即退出程序的规范性、退出标准的准确性和退出结果的真实性。


此次抽查采取“组合拳”的方式,包括第三方评估、暗访和相关部门提供情况。


对第三方评估机构包括1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计2331人。其中评估专家246人,占10.55%,熟悉脱贫攻坚政策,了解农村情况,评估经验丰富;评估人员 2085人,主要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过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的占50%以上。评估人员全员考试考核上岗,考试合格率达90%以上方可参加抽查工作,不合格的坚决不用。



扶贫过程中的5个造假手段


1.“贫困帽”张冠李戴

没有逐户调查、未经过村内群众讨论和公示等必要程序,由少数干部随意指定或安排扶贫对象。把经济条件较好、紧邻中心城镇和干线公路的小康村确定为贫困村,反倒将地方偏僻、贫困发生率高的“老大难”村摘掉“贫困帽”。


2.忽略时序节奏的脱贫计划

不是根据贫困人口规模、致贫原因、可用资源和条件,在充分论证和商讨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脱贫规划,而是“拍脑袋”、层层加码,提出不切实际的脱贫计划,或者将工作更多地停留在制作挂图、展示沙盘、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层面。


3.扶贫计划实施过程中不务实

尤其在产业扶贫方面,不考虑市场需求、罔顾贫困户的能力和受益保障机制来搞产业扶贫,甚至盲目跟风,不选择具有持续脱贫功效的产业和组织形式。


4.不精准、不深入的帮扶

少数帮扶人搞缩小版“大水漫灌”,表面上帮扶到户到人,但没有因人因户施策;另一方面表现为少数帮扶干部不是踏踏实实深入帮扶,而是利用监管漏洞,虚报驻村时间、帮扶内容,搞“挂名式”“走读式”帮扶。


5.搞“假脱贫”“被脱贫”

不经过严格的调查、评估、认定和公示程序,搞数字脱贫或随意宣布扶贫对象脱贫。


此次对脱贫摘帽县的抽查,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凡疑必核!



凡疑必核


在实地调查中,评估人员发现疑似问题后,要固化证据、及时上报,进入问题核查程序。对实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将及时与地方沟通、反馈,防止误判、错判和漏判。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基层减负要求,此次抽查所有数据由评估人员自行采集,不让乡村填表报数。第三方评估机构交通、食宿等费用全部自理。对搞形式主义、增加基层负担等违反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纪依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可以说国家的这次行动,咱老百姓举双手赞成,可对于一些追求“政绩”的领导干部,自己就要掂量掂量了。脱贫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打肿脸充胖子的结果并不完美,甚至有点心虚。原本没有脱贫的群众,强加一个标签给你,偏要说你脱贫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编辑:刘旭岩